学习,是人类一生都在追求的一种行为,无论你主观或者被动的,人一生都在接受自己未知的知识,那么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,在现实生活中区别就会很大了。
学习确实很枯燥,人可能生来就爱学习吗?基本不太可能。所以,学习的习惯和爱好都是培养出来的。 那么,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从畏学到爱学呢?
首先,我们就要理智的分析,孩子为什么会畏学呢?只有找到原因,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。 请问作为家长你是否有以下行为:
唠叨
做父母的我们不妨也自己想想,如果夫妻之间对方老唠叨,那你们烦不烦?因此,唠叨可以说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。
数落
总是数落孩子,你怎么不用功啊?你怎么样啊?总是在那儿数落。数落比唠叨更恶性,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。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,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。
训斥、打骂
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其结果不仅不能让孩子成绩提高,还会使孩子更加厌学,甚至逃学。父母因为几次考试失败,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,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严厉点训斥,就能改变结果。结果却是孩子听得恐惧了,不但把耳朵关闭,也把心房关闭了。
达标
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,名次要进入前几名,这叫达标式。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一种家教方式。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,使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,而孩子往往是越担心越达不到标。
疲劳轰炸
学校搞题海战术,家长再增加学习时间、学习题目,这就是疲劳式教育。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,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,最终只能是欲速不达,从而导致孩子越来越学不好。
报班、陪读
孩子的学习,家长什么都替他操心,问长问短,没完没了地辅导,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。这样孩子的学习自主能力没有了,另一方面,很容易让孩子误会学习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事,依赖性大。
不停催促
“你该做作业了,你该复习了”,这样的催促很多妈妈喜欢反复地对孩子强调,如果孩子听烦了,他们可能会说:我本来想学,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。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大了。
愁眉苦脸
老为孩子操心,所以也叫操心式。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。当孩子回到家里时,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,一张训斥的脸,一张打骂的脸,一张愁眉苦脸的脸,孩子也许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。
为人家长,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,没有不辛苦的,但是我们也要学着理解孩子,学习也不轻松啊~
孩子成才,是一场艰辛的蜕变,比起站在身后扬起皮鞭的监工,他们更需要带着关爱陪在身边的教练。
真正有远见的父母,除了狠心,更有耐心,懂得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。
孩子想退缩想放弃,也不难理解。作为家长的我们,每周带孩子去上补习班,有时候也会觉得又累又烦不想去,更何况是去上课的孩子呢?可是,如果这个时候,我们轻易地让孩子打了退堂鼓,孩子很可能会在将来后悔,当初的自己为什么没能咬咬牙坚持下去;我们也会自责内疚,为什么当初没能逼孩子一把?

刘星怪妈妈刘梅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,刘梅委屈地说:“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,想让你学,你自己不学啊!”
刘星回:“我不愿意学,你就不让我学啦!那时候我还小,我还不懂事,难道你也不懂事吗?你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,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......

有时候,孩子的童年过得没一点压力,长大了未必对父母心存感激,反而,他们也会后悔当初的轻松放纵,甚至反过来责怪父母。
在孩子选择放弃之前,父母都要学会适当地逼孩子一把。
因为不逼孩子一把,TA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。
孩子,不要让未来的自己懊悔当初为什么那么轻易放弃,不要让自己午夜梦回时,心里全是不甘和后悔。
很多时候,父母也并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,难题往往在于:
明明是为他好的事情,偏偏就不听,总是喜欢对着干!温声细语、大吼大叫都试过,甚至打骂都用上了,就是没有用,气得心肝肺都疼!
逼得轻了逼不动,逼得狠了又容易遭到更剧烈的反抗,甚至可能出现离家出走、轻生等大问题。
其实,当父母意识到孩子“听不进”的时候,都是之前长时间沟通有问题导致的。
只有从小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模式,孩子长大后与父母才有话可说,父母才有机会和孩子聊更多深刻的道理。
亲子间的沟通亦然。家长一定要趁在「有效期」内调整好与孩子的沟通方式,越早越好!
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积极主动地求知,而不是在督促下学习,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,只是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被动地学习,这就需要父母放弃监督,唤醒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。
世界上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人都不是靠强制逼迫培养出来的,所以要教育孩子学习时不依赖他人,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干涉,自己判断,自主学习。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、自信心、自律性和责任感,这是自主学习能力所必需的。所以要学会让孩子懂得怎样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,自主完成预习、听课、作业、复习这四个完整的学习步骤。
孩子学会自主学习,既能让孩子走上成才的道路,又能减轻父母的负担,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,成功的体验极其重要。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,会把寻求这种愉悦感转化为自己的习惯,所以父母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,让孩子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。
比如可以在孩子自主学习之后给予夸奖和鼓励,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。孩子自己完成了家庭作业,自己完成了预习、复习后,都可以给予积极肯定,孩子会在家长的赞赏中更加主动地学习。
每位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。父母的引导和启发能够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探索,主动地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。
想要真正把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来,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,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好,接收到父母的这种心理暗示,孩子会受到鼓舞。
在相信孩子的同时,也要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,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鼓励孩子,让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,促进其自信心的建立,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了,学习起来就会干劲十足。
有些父母坐在孩子身边,看到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时急着把答案告诉他,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,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独立思考的坏毛病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当他一碰到稍微难点的题目时,就会不动脑子坐在那里等待着旁边的人给他帮助。这其实就是依赖心理的产生。
不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,会为孩子包办很多事情,比如上兴趣班,上补习班,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见,无形中孩子的自主意识就被抹杀了,学习中也会缺乏自主意识,不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,而是选择逃避或求助于他人。
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独立的人,所以父母要大胆放手,鼓励孩子积极地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,把跟他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情交给他自己来选择,逐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。独立自主的意识是自主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素质,孩子具备了这种素质,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的帮助。
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:“一想到为人父母,居然不用考试,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。”
父母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父母的,每个父母都曾是个孩子,都是第一次当父母。
我们有时用个电器还要看看说明书,更何况是教养孩子这么大的工程呢?

育儿即是育己,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因人而异的“私人定制”
希望为人父母的你,在若干年后,可以对自己说,“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孩子,这辈子,我值了。”满眼洋溢着骄傲。
也希望你的孩子,在若干年后,谈起父母时,满脸自豪和快乐:因为你们,我真的很幸福!
而不是满满的不甘与控诉:当初为什么没有逼我一把
世界上最大的遗憾,莫过于:我本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