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牢记5个教育关键词,孩子想不优秀都难1
发表时间:2021-12-09 09:08作者:小 米 养孩子贵在养心,走心养育,你会更懂孩子。 ——萨姐 作者:春雨布谷 网上刷到一位妈妈的求助,瞬间戳中痛处。 她无奈地说道:“儿子一直在玩手机,我上前说了一句,谁知儿子就快要爆炸了。他愤怒地扔掉手机,气呼呼地跑回自己房间,还重重地把房门摔了。” 这位妈妈见状,也是气不打一出来,追上前去跟儿子吵了好久。最终母子俩人都撂下狠话,干脆断绝关系好了。 这位妈妈发出灵魂拷问:“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这么难管呢?” 其实,孩子是否难管,跟父母平日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。 拧巴的父母,越是跟孩子较劲,越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。 而想要孩子“好管”,父母需要讲究智慧和策略,以下几个教育关键词,能软化所有孩子身上的“刺”,请各位父母牢记。 01 关键词一:接纳 天下没有父母不爱孩子,但是很多父母,却做不到对孩子全然接纳。 他们会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孩子,眼里全是孩子的缺点:
盯着孩子的缺点看,并且放大无数倍,无视孩子的优点,从来不会欣赏和鼓励孩子,这些都是不接纳孩子的表现。 父母越是不接纳孩子,就越强烈地纠正孩子,这种亲子之间权力斗争的碰撞,必然产生剧烈的对抗。 然而,父母越用力,孩子越反抗,关系越紧张。 如果父母能全然接纳孩子,不带任何评判地接受孩子的感受、想法和行为,孩子会减少防御心,很多亲子矛盾都会轻松化解。 电视剧《家有儿女》里,爸爸夏东海就是一个善于接纳孩子的父亲。 女儿小雪傲娇敏感、刘星调皮好动、小雨憨厚乖巧,在面对三个性格不同的儿女,他总是用那双慧眼,看到孩子之间的差异,并与他们心贴心的交流。 ![]() 面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刘星,他调侃说自己上学时成绩也不好,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批评。 他总是能用宽容的心,接纳孩子们在成长中的犯错、失误、跌倒,平和对待那个普通但是独特的孩子。 这样的父亲,赢得了每个孩子的信任,在很多冲突中的问题,也都迎刃而解。 要做到真正接纳孩子,父母要放下自己心中刻画出来的完美小孩,去欣赏孩子真实的样子,爱他,便如他所是,而非如己所愿。 02 关键词二:倾听 有人说:
父母喋喋不休向孩子灌输道理,恰恰关闭了倾听孩子心声的通道。 本该双向流动的亲子沟通,变成了一场由上而下的道德批判。 多少“难管”的孩子,都是在这种单向沟通中感到窒息和绝望后,渐渐生出了叛逆的獠牙。 曾有教育机构以“倾听孩子心声”为课题,对全国2万多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,发现七成以上的小学生,首选的倾诉对象并非父母。 他们的倾诉对象,常常是同学或朋友,有的甚至会选择隐藏在心底,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。 为什么会这样? 因为父母无法做到耐心倾听,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,渐渐地,孩子们关闭心门,不愿意、也不敢再去跟父母倾诉。 好的父母,会听比会说更重要。 面对一个发脾气的孩子,比起训斥和喝止,不如给他们表达委屈和不满的机会; 面对一个“偷拿”家里钱的孩子,比起打骂和惩罚,不如听一听他们这么做的动机,再去给行为定性; 面对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,比起否定和嘲讽,不如让他们把自己的天马行空,尽情的释放出来。 倾听的本质,是给孩子一个输出和表达的机会,让家庭氛围更民主,在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基础上,父母再去说,孩子才更容易接受。 03 关键词三:尊重 曾经看过一个动画短片《父母的傀儡》,细思极恐。 小男孩喜欢宇航员,家里张贴了许多图片,还挂了很多火箭模型。妈妈不问青红皂白,强势地收走了男孩心爱的物品,并换上了许多书本。 ![]() 一本本厚重的书,被父母用绳索悬挂在房子上空,那全是父母为孩子布置的任务。 男孩疑惑地仰望着上方,突然发现自己的腿脚不知何时也被绳索捆绑起来,绳索的另一端,正是自己的父母在牵引。 他一步步地迈出被父母设计好的步伐,却怎么都挣脱不掉…… ![]() 这正是许多家庭中,亲子关系的写照。 父母用看不见的绳索,牵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,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完全无处安放。 得不到尊重的孩子,会想方设法逃脱这种强制的束缚,斩断这根牵引的绳子。 很多时候,之所以父母认为孩子难管,是发现孩子正拼命逃脱自己的控制,不遵从自己的安排,并将之视为“不听话”。 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,这只不过是他们在完成自我意志发展的使命,真正的走向了独立。 尊重孩子,需要父母做到心中时刻保留一把尺子,量一量这是“我想”还是“他想”,守住彼此的界限,认可孩子的独立人格,在规则的尺度下,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。 04 关键词四:回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,6岁前是孩子与依恋对象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。能适当的回应孩子,并与之互动的父母,会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。 这种稳定的安全型依恋关系,是父母在储存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,形成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。 如果孩子早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回应,就会失去这种影响力。 综艺节目《变形计》中,杜华的儿子赵楚苌就因为母亲常年的缺位,导致他既渴望母亲,又“怨恨”母亲,内心积压了很多对抗情绪。 杜华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,工作繁忙,就连生孩子待产时,还在处理公司事情,仅请了几个小时的假生孩子。 如此连轴转的工作节奏,自然没有时间去照顾孩子,儿子的童年,多半都是与姥姥相伴度过。 ![]() 要去参加节目了,妈妈却因为工作忙没有办法送他到机场,赵楚苌听后,瞬间起身回房间,把自己封闭了起来,没有再理妈妈。 杜华劝了很久,都没有推开那扇门。 孩子的心门一旦经紧紧关闭,再想推开就难了。 ![]()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,父母是有有效期的。 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有效期,再多的唠叨和管束,只会增添彼此厌恶的情绪,根本都是无效的。 因此,在父母的有效期内,尽可能的给予孩子陪伴,及时回应孩子的每一次需求,积极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,就是在储蓄未来的教育账户,让自己的言语更加有分量。 05 关键词五:情感引导 身边有两位宝妈,她们的儿子正一起玩,在共同场合打闹,对此,妈妈们给出了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。 一位妈妈气得脸色铁青,指着儿子的鼻子就骂:
儿子吓得不吭声,安静了下来。 另一位妈妈走到儿子身边,平静地对他说:
儿子安静下来,默默地翻起了书,不再吵闹。 过了一会儿,被妈妈臭骂一顿的男孩,按耐不住内心的活跃,又开始蠢蠢欲动,忍不住跑跳了起来。 而另一个男孩则赶紧把他拽了回来,告诉他不可以再闹了。 两位妈妈的方式,一个就是典型的权威镇压,另一个是用情感引导的方式,让孩子理解规则、共情他人,产生自我约束力。 前者只有一时之效,治标不治本,后者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子良方。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·布雷恩首次提出了“情感引导式教育”,她倡导父母不要用吼叫和威胁的方式逼孩子听话,而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,通过平等地沟通,达成亲子合作。 有智慧的父母,会管理自我情绪,展现更平和的心态,通过情感引导,把同理心和规则感植入孩子心中,建立了规则意识的孩子,才更好管,更懂规矩。 06 俞敏洪说过:
孩子的一举一动,都清晰地折射出父母的样子。 在他们的成长中,父母种下什么因,就会结出什么果。 当父母播撒下的种子,是对孩子全然地接纳、积极地倾听、真诚地尊重、及时地回应,以及平和地情感引导,就会在孩子心中盛开出有教养、懂合作、懂规矩的花朵。 愿我们都能努力赢得孩子的心,而不是总想要赢了孩子。 育儿先育己,与大家共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