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得用孩子,关乎孩子一生的成才与幸福,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财富。
在日本,有一个5岁的小姑娘。
打扫、喂狗、把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。

“我没钱、没权、没地位,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该给女儿留下什么。
想了想,我只能教会她做饭、做家务,让她认真地过好每一天。即使自己一个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。”

患癌母亲生下女儿
每天6点起床、做饭、打扫
5岁女孩阿花的爸爸是日本新闻社的一名记者,妈妈千惠是一名音乐老师。 而丈夫安武信吾在知道千惠患有癌症的情况下,也依然选择了与她结婚。 
2001,千惠结束了乳腺癌的治疗,但治疗早已经影响了她的受孕能力。 
“这一刻,我知道还有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人生至宝。因为,孩子的到来,证明了我曾来过这个世界……”

直至2004年5月,千惠的乳腺癌复发。

当“随时都会离开”成为千惠和丈夫无法回避的话题时。 “该给女儿留下点什么,才能让她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好好地活下去?”

“记得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样子,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,可还是忍住没出声,也没伸手……”
她精心编制了一份料理笔记给女儿,当她不在身边的时候,便让女儿按照笔记上的方法做日式料理。
从一碗味噌汤开始,她教女儿做日式点心、教她洗衣服,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开始同孩子告别。

最珍贵的“遗产”:
认真努力地过好每一天
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,如何做家务,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。只要身体健康,能够自食其力,将来无论走到哪里,做什么,都能活下去。”
阿花按照妈妈的叮嘱,准备早饭、出门遛狗、刷牙洗脸、弹钢琴 、上学。 
把豆腐放在小手上,慢慢地切起来,准备好食材,然后开火。一个五岁就失去母亲的孩子,依旧把人生过得踏实而温暖。
“妈妈,有件事我想告诉你:
所有的便当我都会自己做了!


为什么执意要教会孩子做味噌汤?

在千惠看来,吃饭二字,绝不像它在字面上所看的那么简单。除了有关口腹之欲,更是藏着处理人生难题的能量和智慧。

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·潘特丽,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曾设计过一份《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》,值得父母收藏。
9-24个月: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令,比如让孩子扔自己的脏尿片。

2-3岁:让孩子帮忙扔垃圾,帮忙取东西,整理自己的玩具等。
3-4岁:可以让孩子帮忙喂宠物,给花花草草浇水,饭后把脏的餐具送回厨房;学会自己刷牙、使用马桶等。

4-5岁:学会睡前帮妈妈铺床;饭前帮忙准备餐具;帮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;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;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。

5-6岁: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,并能帮忙擦桌子;收拾房间(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)。

6-7岁: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,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。
7-12岁:能做简单的饭;帮忙洗车;吸地擦地;清理洗手间、厕所;扫树叶,扫雪;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;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(有垃圾车来收)。

13岁以上:能换灯泡;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;清理冰箱、炉台和烤箱;会做饭、使用洗衣机;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;修理草坪等。

按照《儿童家务参考表》,三岁可做家务,千惠在身体力行地教会小花:
想要尊重自己的生命、善待自己的生命就要从做饭、吃饭这样的小事情做起。这样的提早教育,不但教会了小花生存的本领,更是给了她勇敢前行的信念。
父母的以身作则
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
无论遇到多困难、多讨厌或多麻烦的事情,总会有办法解决,就像妈妈常说的“换个想法”。
要想好好吃饭,就要用心做饭。
无论是吃饭,还是做饭,都不能糊弄。
“不说别人的坏话,不忘记微笑。这些都是妈妈教给我的。”
“虽然我也会觉得好难啊,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,阿花已经不哭了……”
“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能量。
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。”
从儿童心理学来说,在孩子0-6岁这个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,榜样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。
孩子再碰到类似情况,便会有一个“向爸爸、妈妈那样做”的标杆。
“等爸爸妈妈变成满脸皱纹的老爷爷老奶奶,要是尿裤子了。
阿花来给你们换尿布、洗屁屁,好不好?”
每个孩子的坚强,每个孩子爱的能力,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。它来自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滴一滴的言传身教,来源于孩子被爱过。
每个孩子成长的终点:
走向独立
“家里6岁的女儿长这么大了,啥都不会,连穿鞋都要他们帮忙,要怎么办。”
父母一边埋怨着孩子什么都不会,一边又帮孩子打理安排所有。
总是告诉孩子学习最重要,不让孩子学做一点家务活;
操心、焦虑孩子的未来,巴不得自己先探路避开所有坑;
在综艺节目《理想家》中,伊能静谈到儿子哈利18岁生日。 
她说,在孩子生日结束后,伊能静在微博上给儿子发了生日祝福: “家长唯一要做的事,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。”
在一个叫做《初遣》的日本综艺节目里,记录了小朋友们第一次离开父母,独自出门完成家务的过程。 
离开父母独立出行,这对于一个才三岁的孩子来说有点难办啊。 小女孩狸爱知道要自己一个人去给妈妈买花,她就开始哭了。 在爸爸的鼓励下,她哭着出发,在一路哼哼唧唧的哭泣中,完成了任务。
不光是小朋友的真实表现暖人又可爱,节目里父母们心疼又不舍的表情,也让人动容。 
也只有在父母放手的那一刻之后,孩子才能开始真正的成长。“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。
唯独对生活的经历,喜怒哀乐、成功挫折,你无法给孩子。
他经历不到这些,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。”
孩子回家后,说的永远都是“妈,我饿了”、“妈,我能出去玩吗?”、“妈,这题我不会!”……
当孩子第一次自己做饭,尽管阿花用刀的样子看上去相当吓人。当孩子第一次自己做饭,尽管阿花用刀的样子看上去相当吓人。可千惠还是忍住没出声,也没伸手。
这种克制与“冷漠”,包含着千惠对阿花无比深情的爱。因为,不是坚强的人就独立,而是充分被爱、被接纳、被尊重的孩子才能真正独立。当孩子被充分爱着,她的个性发展也会更健康、独立性也会更强。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、循序渐进的过程。真正的母爱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退出,给予孩子独立的能力。这是母亲拼尽了生命里最后的时光,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