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要时父母要做一个“狠人”,给孩子有规矩、有底线的爱,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。一个7岁男孩,放学路上总喜欢用小石头扔人。家长多次教导,男孩全当耳旁风,屡教不改。
实在没辙的家长捡起一块大石头,罚他抱着走20分钟。男孩一边吃力地抱着石头走,一边哭着喊道:“我永远都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!”

“罚的好,这样就长记性了。”
“不错不错,父母三观正,这孩子将来走不了歪路。”
“这样的家长要点赞,总比长大再想去教育好!”
……
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:“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,孩子必须管教、必须惩戒。”对做错的熊孩子适当惩罚,他才知道害怕、后悔,才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所收敛。

不管,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
《超级育儿师》里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,平日以打妈妈为乐。
他拽着妈妈的衣服,用力掐,用指甲抓,用拳头打,还用头撞妈妈的肚子。8岁的男孩,力气特别大,痛得妈妈直掉眼泪。妈妈迫不得已,只能求助育儿师:“之前我哭,他会心疼我,现在我哭,他也无动于衷。”
“我很爱他,就是不知道为什么,他就是喜欢打我。”
但妈妈的哭诉,没有换来育儿师的同情,反而遭到批评:
面对孩子的暴力,你没有一句责备,没有一次管教。只是哭、求、步步退让而已。
大人不教孩子规矩,孩子不会自己懂得规矩,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变本加厉。视频中最让人吃惊的是,2岁的妹妹面对哥哥对妈妈的暴力,丝毫不关心,只是在边上自顾自唱歌、玩玩具。在妈妈被哥哥打哭的时候,她甚至还学着哥哥,一下、两下地敲打妈妈的腿,妈妈同样由着她打。
“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,孩子会失去感恩;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,孩子会失去敬畏。”
如果你不舍得管教孩子,那缺失的规矩,必然会报复在家长自己身上。
不骂,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教养
她邻居有个熊孩子,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大声尖叫,紧接着就是东西嘭嘭掉地的声音,一直吵到整个楼道的人起床。一次,楼主遛狗坐电梯,熊孩子进了电梯就给她的狗一脚,还朝她吐口水做鬼脸。楼主毫不客气,当场直接给熊孩子两巴掌,还踹了熊孩子一脚。邻居立即前来质问:“你为啥要欺负我家小孩,他还不懂事,你和他计较什么?”不久,熊孩子又把班上一女孩打受伤,还住院了。熊父母非但不教训孩子,还赖账不赔偿。结果,熊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,被女孩的哥哥打成了轻微脑震荡,肋骨骨裂,鼻梁骨断裂,整个脸都肿了。还被扔进了垃圾桶,盖上了盖子,后来还是被环卫工发现的。“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词,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只这样一个印象:孩子你没错。”
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,如果触犯了规则、冒犯了他人,家长不加以惩戒,孩子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。他缺失的教养,迟早有一天会以更惨烈的方式反噬到自己身上。
不罚,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底线
前不久,央视政论公开了昆明恶霸孙小果执行死刑前,两眼含泪、后悔莫及的画面。5岁那年,父母离异,孙小果被判了给妈妈,可妈妈忙着事业,无暇顾及他。缺失了管教的他,逐渐变得叛逆,不爱读书,时常领着一群小弟到处惹事。为了试电棍的威力,直接往人身上击打,直至电耗光为止;可你不舍得让犯错的孩子承受代价,他迟早会付出更大的代价。1994年,孙小果和四个混混因轮奸了两个女孩,锒铛入狱。从事公安工作的妈妈,把他的年龄从19岁改到17岁。最后,孙小果只判了3年有期徒刑,但他却一天监狱都没蹲,就被妈妈非法办理了保外就医。1998年,孙小果再次犯下多起强奸案和故意伤害罪,被判处死刑。孙鹤予再次登场,到处活动,仅仅12年,孙小果就出狱了。哪怕儿子罪恶滔滔,妈妈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:“小孩他长大就会懂事了。”
妈妈一再的包庇和纵容,最终一步步把孙小果推向万劫不复之地。“如果一个孩子,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制止,在没有制度约束、惩罚机制的情况下,生物性中的恶便倾泻而出,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。”
一句“孩子还小”,是多少父母不管教的借口?又是多少孩子免受教的挡箭牌?

教育路上,父母要适当做个“狠人”
“没有惩罚、没有权威,也就没有规则、没有进步。
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,而这个‘痛苦’越早让孩子承受越好。”
孩子一求情,父母就退让,孩子一哭闹,父母就妥协,那还谈何教育?
“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”余世维,就一贯主张孩子要严管:狠心不怕流泪。
女儿小时候爱看电视,经常到了饭点也不吃,他便叫妻子不用留饭,还把零食都藏了起来。女儿只能哭着睡着,半夜饿醒又哭着求妈妈:“我要饿死了!”他却让妻子狠心拒绝,要求女儿干熬到早餐。自此,一到饭点,女儿立马咚咚跑到饭桌前。女儿不懂感恩,埋怨妈妈这里那里没做好。他便让女儿当一天妈妈,买菜做饭,打扫卫生,洗衣服洗碗,一样不落的做完所有家务。一天下来,女儿这才知道妈妈每天竟然这么辛苦,哭着求原谅:“妈妈,我错了。”女儿在他的严厉教育下,愈发的明事理,辨是非,有分寸,30岁就成为了大教授。《虎妈战歌》的作者蔡美儿以“教育严苛、不向孩子妥协”而闻名,不少人觉得她的教育不会成功,女儿必然有心理缺陷。然而,她两个女儿不仅聪明开朗,还双双从哈佛毕业。

大女儿蔡思慧18岁时,还专门给妈妈写下一封感谢信:“我很高兴你和爸爸用你们的方式抚养我长大。虎妈,谢谢你。”
李玫瑾教授说过:“人的成长过程中,要形成一些东西,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。”最好的父母,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,而是让他知道心存敬畏、坚守底线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
“播下一个行动,收获一种习惯;播下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播下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”
管教不是束缚孩子的成长,而是让孩子在社会规则范围内,更自由地成长。如《规矩和爱》一书中所说:“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,真正的爱是带着规矩去爱。”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无原则的爱,而是融合了规矩的爱。